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且看“救楼市”还有几招

发表于2008-12-31

2008年,楼市行情在长达10年的大幅攀升后,出现了整体性的缩量盘整和局部性的价格下跌,按说都很正常。即使没有外部的经济危机,没有美国的“次贷”效应,一个只涨不跌的市场是没有的。

 

仅以其他市场为例,正如人们过去所见证过的副食品市场、服饰市场、家电市场、轿车市场等等,当行情走至高位,也曾成交低靡,随之而来的“价格战”,于是,没有卖不掉的商品,只有卖不掉的价格了;又随之而来的“品质战”,在技术进步的刺激下,人们的需求重新被唤起,有的商品升级换代后价格迭创新高。

 

应该看到,楼市出现滞涨和成交萎缩很正常,很不正常的却是“救楼市”。就在2008年的上半年,官方还在不痛不痒地调控“高房价”,而下半年就迅速变脸,真抓实干“救楼市”了。

 

“救楼市”自下而上,落在实处,但成效甚少。

 

第一招,控制土地供应量,各地政府还想维持卖地的高价,但“地王”不知何处去;第二招,买房给优惠,很夸张地重新定义普通住房,一线城市二、三百万/套都算普通住房了,但真正普通人却不约而同地做起了儿时游戏,“一二三,我们都是木头人”;第三招,支持贷款买房,放松了二套房的贷款条件,无疑又是纵容炒房的信号,但太多的炒房客与开发商第一次握手合作还“消化不良”,手中囤房还未出尽,自然不敢第二次握手;第四招,人为制造需求,扩大城市动拆迁量,甚至动用公共财政和国有资产直接买房,但交易仍未活跃。

 

历数以上招式,看得出楼市的卖方真的急了。

 

在这场交易中,由于公共权力加入了卖方,即地方政府卖地开发商卖房,人们得以看清中国楼市的特殊本质,它与其他市场迥然不同,它拒绝“价格战”,即专业分工和大规模组织生产所致;它更拒绝“品质战”,即科学发明和不断技术进步所致。这个握有公共权力的强大卖方,利用对资源和渠道的垄断,企图把持高额利润。

 

“救楼市”,就发生在2008年下半年的短短几个月里,在避免让中国陷入美国式危机的理由下,各地政府“救楼市”的主动性和高效率真让人们大开眼界,也可能是太情急了,这种“救楼市”,更大程度上是出于一种本能的“下意识”反应,而并没有经过认真思考,实践已经证明,前几招不并奏效,也许现在可以认真思考一下。

 

操作层面的问题很简单:楼市,连自己都救不了自己,还能指望它拯救中国经济吗?决策层面的问题也不复杂:不改变这种垄断牟取暴利的落后房地产生产方式,又怎样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的居住需求呢?

 

目前“救楼市”正在进行中,前几招不并奏效,并不能代表后几招也不奏效。可以按照前面招式的序列,来演绎推理后面的招式,可以认为,后面的招式才“刀刀见血”。

 

第五招,蓝印户口,利用目前存在的城乡差距,倒卖城市权利刺激买房,这种做法的衍生品是必须故意保留城乡差距,甚至放纵扩大城乡差距,才能形成足够的刺激作用;第六招、以怠政的态度对待公益性住房,象征性地搞一点公益性住房,特别是把与商品房贴邻的经适房搞变味,把人们多样化的居住方式纳入单一化的市场渠道,人为造成庞大的刚性需求,利用金融杠杆逼迫人们出卖下半辈子的劳动所得,来换取可怜的仅有的城市居住权利。

 

判断以上招式,不难得出楼市卖方至少阶段内能维系暴利的结论,但这样做的副作用是,会让目前仍然“政企不分”地方政府进入“以企代政”状态,某种意义上看,它就将沦为那个握有公共权力的房地产龙头老大了。

 

2008年,人们最大的疑问还是楼市向何处去。坊间之人曾看到一篇非常清醒的官方文章,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发布的报告,报告主题是:反思次贷重构中国房地产发展路径。现引述一段作为帖子的结束语。

 

“美国次贷危机给中国的启示是,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模式需要反思,同时政府在市场中的地位与作用需要澄清.考虑借款人的不同信用,应把低收入阶层分离到房屋租赁市场和廉租市场。”


 

上一页|1|
/1页